
《夜莺颂》,《夜莺颂》外国文学作品简析
英国诗人济慈(1795—1821)的抒情诗。1818年底,济慈与芬妮·勃罗恩热恋,这是诗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。此时诗人已患严重肺病,常感到死亡的威胁。翌年,一个美丽的春晨,济慈在勃罗恩家的花园中聆听夜莺的啼鸣声,诗思盈溢,一气呵成,写下了此诗。全诗共8节。一、二节写听到夜莺歌声后极为欢欣,渴望借助酒兴,悄然离开尘寰。三、四节诅咒丑恶现实,想象着自己已与夜莺同登天国。 五、六节写幻境中诗人醉卧花丛,芳香沁人,还有迷人的夜莺歌声相伴,愿在此种境界中逝去。七、八节赞美夜莺的歌声万古长新,诗人情不能已。最后,幻境消失,诗人恍如置身梦中,不知是睡是醒?
诗中以夜莺歌声象征永恒的欢乐与美,同现实人生中的痛苦与不幸对照;这对揭露当时的社会黑暗有一定积极意义。诗人一生贫病交加,终至夭折。他憎恶现实世界的丑恶,企图以自然、艺术和感官的享受构筑一个快乐与美的世界,并将这幻想中的世界置于现实世界之上。此诗最为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点。诗中的描述和咏叹,强烈地表达了对“永恒的美”——大自然的美和艺术的美的崇拜和追求。诗篇讴歌的美和美感是具体的、健康的,决非那种神秘主义的境界。但此诗反映的思想感情也有较明显的局限:全诗囿于个人哀愁的狭小圈子,情调较低沉感伤。
此诗极其讲究诗体格律形式和表现技巧的完美,并取得巨大成就,给后世诗人以重大影响。其次,济慈历来强调想象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,企望在高于现实生活的充满美感的梦幻世界中寄托对未来的理想,而以诗的想象作为创造的工具。此诗虽名《夜莺颂》,诗中却极少直接描写夜莺,而主要是纵情抒发诗人的主观感受,自由驰骋丰富奇丽的想象,天上地下,往古今日,构成一幅诡谲变幻、绚美多姿的画面,焕发出鲜丽的浪漫主义色彩。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、比喻、夸张等手法,表现出娴熟的诗歌艺术技巧和卓越的才华。
- 雕虫薄技的意思,及其含义,雕虫薄技基本解释
- 梧鼠五技的意思,及其含义,梧鼠五技基本解释
- 畅行无阻的意思,及其含义,畅行无阻基本解释
- 偃革倒戈的意思,及其含义,偃革倒戈基本解释
- 拖人落水的意思,及其含义,拖人落水基本解释
- 佩金带紫的意思,及其含义,佩金带紫基本解释
- 随声趋和的意思,及其含义,随声趋和基本解释
- 始终如一的意思,及其含义,始终如一基本解释
- 龙飞凤舞的意思,及其含义,龙飞凤舞基本解释
- 火冒三尺的意思,及其含义,火冒三尺基本解释
- 深入人心的意思,及其含义,深入人心基本解释
- 暗香疏影
- 吞吞吐吐的意思
- 少达多穷的意思,及其含义,少达多穷基本解释
- 醒骨真人的意思,及其含义,醒骨真人基本解释
- 云泥之差的意思,及其含义,云泥之差基本解释
- 须髯如戟的意思,及其含义,须髯如戟基本解释